2010年12月30日
白克及崔小萍影像及作品剪輯
《壓不扁的玫瑰~獄中文學、藝術與電影文化展》有一個仿六0年代舊電影院的放映室,裡面播放白克與崔小萍的影像及作品剪輯。白克的部分包括:白部長蒞台特輯、《龍山寺之戀》。「白部長」就是名小說家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將軍,影片由1947年(民國36年)政府新聞資料片剪輯,當時中央政府派遣國防部長白崇禧,到台灣巡視,檢閱駐防部隊,及基隆附近軍事要塞。《龍山寺之戀》是白克拍攝的台語片。片中的演員有:楊渭溪(也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)、矮仔財、戽斗等。影片上載到YouTube:
口述影音【外役區餐廳與晚會】
《風揚傳承的蒲公英~受難者生活及影像展》裡,有許多採訪受難者的動態影音。透過受難者現身說法的動人口述,我們比較能想像當年被關押在景美看守所裡,受難者到底怎麼生活。擔任外役的受難者,在外役區工作,也在「外役區餐廳」用餐。這裡除了平常用餐,也是獄方每年中秋、「慶祝蔣公華誕」舉辦「康樂活動」的場所。
【外役區餐廳與晚會】影片,包括以下受難者的口述:陳列、簡中生、許曹德、蔡財源等。
【外役區餐廳與晚會】影片,包括以下受難者的口述:陳列、簡中生、許曹德、蔡財源等。
2010年12月22日
歷劫的百合——園區歷史暨史料文物展
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發佈戒嚴令,一直到1987年7月15日宣告解除,總共實施長達38年的軍事統治,堪稱世界紀錄。
戒嚴期間,憲法賦予人民的言論、集會、結社的自由都被剝奪。一般人民,被控內亂外患罪,卻接受軍法審判。1949年公布的〈懲治叛亂條例〉和1950年公布的〈檢肅匪諜條例〉更是讓被捕的受難者都變成了「匪諜」。
根據法務部向立法院所提的報告,戒嚴期間台灣的政治案件有29,407件,政治受難者約有14萬人。他們是台灣「白色恐怖」的犧牲者。
台灣白色恐怖
戰後臺灣的白色恐怖,係指國民黨政府當局對共產黨、左傾分子與台獨人士等政治異己的鎮壓。其中,僅少數案件真正符合當局法律上規範的「叛亂」或「匪諜」之構成作為,多數概屬冤、錯、假案。
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,同時也引進國民政府時期的一黨訓政體制。1947年7月當局為戡平中國共產黨的叛亂而下令總動員。1948年4月制定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。1949年5月全臺戒嚴。1950年韓戰爆發後,當局得到美國的支持,逐漸建構強人威權體制,憑藉「戒嚴法」、「刑法」內亂罪、「懲治叛亂條例」、「檢肅匪諜條例」等法令,經由情治系統與軍事審判等機制,製造出許多不當的審判,造成人民生命、自由與財產的損失,嚴重侵犯人權。
[1-2-1]1959年4月30日南投縣民防指揮部印製的《民防手冊》,除了批判中共的「人民公社」,也有「認清共匪、嚴密防範」的政治宣傳。(秋惠文庫提供) |
[1-2-2]白色恐怖期間,連民間結婚發的喜帖,也要印上「建設臺灣、反攻大陸、消滅朱毛、驅逐俄寇」之類的政治標語。(秋惠文庫提供) |
[1-2-3]1957年12月台灣省保安司令部整肅(保安)成果統計。工作項目包括:一般治安、肅奸防諜、安定金融、檢查緝私、電信監察。據統計,該年共有138,927人涉案。(國家檔案局提供) |
[1-2-4]白色恐怖年代,不但高喊保密防諜,還要獨尊蔣介時是偉大的領袖。 |
[1-2-5]版畫〈恐怖的檢查〉的作者黃榮燦,原在師範學院教書,卻在1952年11月死於白色恐怖。(228基金會提供) |
[1-2-6] 50年代因「山地清鄉」而遭槍決的高一生(右二),生前還為蔣經國俄裔夫人蔣方良(左三)到阿里山,舉辦歡迎晚會,右邊牆上的反共標語寫著:「驅逐俄寇」。(高英傑提供) |
[1-2-7] 雷震辦《自由中國雜誌》不但批評蔣介石一再連任總統,也和台籍菁英試圖等組反對黨,雜誌組黨專刊,1960年9月1日出刊,三天後雷震就被捕入獄,蔣介石還批示:雷震刑期不得低於10年。(李筱峰提供) |
[1-2-8]受難者辛俊明,他曾關押在景美看守所,在洗衣工廠擔任外役時,負責鍋爐房的運作。(受難者辛俊明提供) |
[1-2-9] 50年代保密局偵破共黨省工作會案,各機關發文緝捕各地潛逃殘餘份子的公文。(秋惠文庫提供) |
2010年12月21日
偵訊.刑求
白色恐怖時代,抓人的除了早期的保密局、保安司令部、調查局外,警總、警察等機關,都可能登門抓人。
為了讓被捕者認罪,取得自白書,偵訊時少不了刑求,幾乎是密不可分。偵訊期間,不得對外聯絡。
偵訊監獄有:
(一)50年代的保密局南所,保密局北所(「高砂鐵工廠」)。
(二)保安處,是以酷刑著名的人間地獄。
(三)調查局留置室、偵訊室加裝隔音,酷刑可置人於死地。
(四)刑警總隊拘留所(在台北市寧夏路)。
(五)憲兵司令部看守所(在台北市涼州街)。
[1-3-1]白色恐怖慘無人道的偵訊、刑求方法「拔指甲」。(歐陽劍華/繪) |
[1-3-2]白色恐怖慘無人道的偵訊、刑求方法「坐老虎櫈、灌辣椒水」。(歐陽劍華/繪) |
[1-3-3]受難者郭振純曾被以「螞蟻上樹」的方式刑求。(歐陽劍華/繪) |
[1-3-4]受難者歐陽劍華畫出親眼所見,白色恐怖時代摧殘人權、人道、人性的暴行!(歐陽劍華/繪) |
羈押.審判
軍法處看守所(現為台北喜來登飯店),1950年10月曾關1548人,木柵牢房20平方公尺大,關過30多人。
國防部軍法局看守所,原位於台北市青島東路,1968年7月與軍法處看守所一起遷到新店二十張的景美看守所。
在軍法處看守所,每星期可有接見日,禁談案情。每天上午可輪流散步20分鐘,看守所內有外役的工廠,政治受難者以廉價勞力,換取些許的自由。
[1-4-1]青島東路軍法看守所(1949-1968)手繪外觀。(陳孟和繪) |
[1-4-2]軍法處第一法庭。(取材自新聞資料影片) |
[1-4-3]青島東路軍法看守所平面圖。(取材自魏廷朝《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-1996》) |
[1-4-4]警備總部司令部。(取材自新聞資料影片) |
壓不扁的玫瑰——獄中的文學、藝術、電影文化展
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,不乏才情橫溢的作家、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。他們有的被捕前就享有盛名,有的在獄中才開始創作,而於出獄後繼續創作不輟,終於卓然成家。眾所周知的,前者如:楊逵、柯旗化、柏楊、李敖、陳映真、王拓、楊青矗等,後者如:曹開、施明正、陳列、陳武鎮等。
當局對於政治受難者的監控十分嚴酷,政治受難者坐監期間,很難有自主性的書寫。台灣民主化以後,很多政治受難者才開始書寫獄中回憶錄或自傳式小說,成為今天我們回顧白色恐怖人權侵害史的文本。獄中或出獄後關於監獄生活的書寫或視覺創作,對於政治受難者來說,在精神上有自我療癒的意義。他們像壓不扁的玫瑰,懷著「愛的動能」,一如象徵著愛的玫瑰,卻帶著刺,以諷喻的筆意書寫,尋找心靈的出口,呈現人性的真實與歷史的真相。
獄中文學與藝術所散發的人性光輝,及其揭露的歷史幽暗,並不限於名家的書寫。本展區將為您介紹白色恐怖時期,可能還沒被發現過的壓不扁的玫瑰。戰後台灣電影的開山祖—白克
白克不僅是台語片第一代導演,更是台灣第一代影評人,在白色恐怖期間,因政治鬥爭,被誣陷曾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。當局以「海外通諜,海外共產黨資助拍片」罪名將他拘捕,在獄中長期遭嚴刑逼供又染皮膚病,最後被迫認罪,1963年8月6日被以「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」判處死刑,於1964年2月22日槍決。
[3-2-1]戰後白克到台灣採訪新聞,於松山機場手持攝影機留影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2]白克案呈報總統府的定罪簽呈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3]白克案呈報總統府的定罪簽呈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4]白克判決書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5] 1947年白克與白崇禧部長攝於台灣總督府官邸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6] 1945/10/25白克(前排右四)出席台北公會堂(中山堂)的受降典禮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2-7]白克被判處死刑,於1964年2月22日槍決前的最後留影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[3-2-8]白克被槍決後,警備總部給家屬的領屍通知。(受難者白克家屬白崇光提供) |
紀錄戰後的台灣
白克,字明新,1914年2月1日生於廈門,1934年畢業於福建省廈門大學教育系,其後曾任教於廈門廈南女子中學,因喜愛戲劇辭去教職,經廣西省政府保送南京中央攝影廠學習一年;1937年考取公費留學莫斯科電影學院,但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成行,後應廣西白氏宗親桂系軍人白崇禧將軍電召,到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任職文化部,負責電影戲劇宣傳任務。
1945年,台灣光復後,白克隨著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,擔任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」過程的新聞影片攝製工作,並負責接收日人留下的電影器材、設備和廠房,合併日治時期的「台灣映畫協會」和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」為「台灣電影製片廠」,並擔任廠長。這是台灣第一座設備完善的電影製片廠,專門拍攝新聞影片並且配合政府宣導政令。
[3-3-1]戰後初期白克所製作的省政新聞片頭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3-2]1948年12月白克拍攝《今日之台灣》紀錄片時外景隊於日月潭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3-3]1948年12月《今日之台灣》在日月潭拍原住民歌舞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3-4]白克拍攝的《今日之台灣》,報導日月潭水力發電廠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3-5] 白克拍攝的《今日之台灣》,報導台灣林業概況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自製台語片廣受好評
1955年春,白克,籌拍第一部由台灣電影公司自製的台語片《繡球奇緣》,卻因遲遲未領到公司執照等故,未能完成;1956年完成台語片《黃帝子孫》深受歡迎,自此聲名大噪,卻也受到政治排擠鬥爭,於是離開「台灣電影製片廠」。之後,時逢台語片起飛時代,白克也繼續參與民營片廠的台語片拍攝工作,自1956到1961年,六年之間參與十一部電影製作,1957年所拍的《瘋女十八年》則是他的成名之作,也是第一部取材於社會新聞的台語片;1958年替信達公司編導的《生死戀》改編自法國名著「茶花女」,1959年則與林摶秋合導《後台》,描寫歌仔戲演員的辛酸。
[3-4-1]白克拍攝《黃帝子孫》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4-2]白克與劇組於嘉義吳鳳廟拍攝《黃帝子孫》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4-3]白克指導《魂斷南海》演員拍戲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[3-4-4]《瘋女十八年》片中,女主角小豔秋被囚禁在木牢劇照。(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) |
仁愛樓押房
受難者經過特務機關的恐怖偵訊後,被送進看守所押房,開始面對軍事法庭幾乎完全流於形式的審判程序。
押區內的大、小押房共62間。根據《崔小萍獄中記》描述,當時關押300多人,叛亂犯佔75%,其餘屬軍事犯(如盜賣軍油等)。其中女性受難者因家中無大人而帶小孩入監一起生活者。
押房門全天鎖閉,但牆壁上方有一排大窗戶。靠走道的一面牆上設一窺視孔,用以讓獄吏窺探室內動靜;牆根處另有一個由外面開啟的長方形小洞遞送三餐、函件和其它物品。
小押房僅關一人,大押房可關四至八人;吃喝睡、大小便、洗曬衣物、讀書或發呆,整天所有的活動,全在這個斗室裡。女性囚犯的押房在二樓。
獄中規定,早上六點播放起床音樂,放封20分鐘,面會每星期一次10分鐘,寫信不能談案情、不能超過200字,借書一次只能借兩本等等。
故事:樓下被禁閉的精神病患在吼叫,敲打牆壁、門窗、地板,那種瘋狂的聲音,使人不知身處何處?--摘自崔小萍《獄中記》上p.90
故事:〈往事只能回味〉這首歌,每天早晚都會透過押房的喇叭播放出來。……獄室又裝一錄音擴大設備,這是進步的監獄設施,發號命令或監聽犯人言行,都較前容易。--摘自崔小萍《獄中記》上p.138
[ |
[ |
[ |
[ |
[ |
[ |
[ |
[2-2-8]牆面有裝防護軟墊的押房。(攝影/蔡宏明) |
[2-2-9] 1967年因「全青會案」被判刑十年的林中禮,台大政治系畢業,後來曾任西螺鎮長。(洪隆邦採訪) |
圖說:(全由洪隆邦攝影)
接見室
受難者被起訴後,每星期可以面會一次。每次只能隔著玻璃窗,透過電話談話十分鐘。玻璃窗上貼有「莫談案情」四個大字,如談到案情或是提到看守所內部事情,監聽人員會提出警告,而且規定要用「國語」交談。若不聽從警告繼續違規,監聽人員會立刻切斷電話,結束面會。
[ |
[ |
[ |
[2-3-4] 曾盛賢曾是景美軍法學校畢業的中尉軍法官,1970年因洩漏崔小萍起訴書、人華晚報社長李荊孫,翻譯泰戈爾詩集的糜文開在押等訊息,在景美看守所被判5年。這是2010年他重返景美看守所接見室照片。(攝影/曹欽榮) |
圖書館
景美看守所設有圖書館。根據受難者口述,圖書館的藏書部分是丘延亮所捐。丘延亮是蔣緯國的妻舅,1968年就讀台灣大學期間涉「民主台灣聯盟陳永善等案」,判刑6年;獄方以好的待遇為條件,要他提供圖書館藏書。圖書館曾由當外役的柏楊負責管理一段時期;當時受難者都稱柏楊為「館長」,稱丘延亮為副館長。柏楊負責圖書館時,開始著手寫他在獄中的第一部著作《中國歷史年表》。
[ |
[ |
[2-4-3]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的丘延亮,2010年10月出席史料文物座談會。(攝影/蔡宏明) |
[2-4-4] 圖書館舊址 |
[2-4-5]【動態影音】許曹德指出圖書館的位置。(洪隆邦採訪) |
[2-4-6] 柏楊擔任圖書館館長期間所撰寫,並於出獄後出版的《中國歷史年表》。 |
[2-4-7] 已故作家柏楊也是坐牢家的柏楊,1986年在自家書房照片。(潘小俠/攝影) |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