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9日

平反的起步

台灣在1987715日解除戒嚴,公布〈國安法〉,直到1992516日公布修正〈刑法〉100條,台灣才真正沒有政治犯。
1990年代中期,台灣開始為過去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平反,從〈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〉,到〈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〉為受難者平反踏出第一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坐過兩次牢的謝聰敏擔任立委期間,積極推動〈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〉,得到朝野立委的多數連署。另外,受難者也組織社團,為自己爭取平反與賠償。
在這樣的氛圍中,政府逐步將各地受難者監獄遺址列為歷史建物,並籌建紀念碑,藉以撫慰受難者心靈。並採集口述歷史,透過出版、展示與活動,推動人權教育。在受難者心中,平反只是起步,他們受創的心靈雖稍稍得到慰藉,但白色恐怖期間的國家檔案沒有完全解密,許多歷史的幽暗依舊無法揭明。台灣的轉型正義,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[1-14-1] 總統府前介壽公園,現改建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2] 1950年代白色恐怖槍決刑場。現為馬場町紀念公園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3] 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遭槍決後,亂葬於六張犁,之後共找出201座受難墓碑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4] 1952年鹿窟事件中遭槍決者共35位,為白色恐怖殺戮最多之事件。圖為鹿窟事件紀念碑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5] 1949年白色恐怖山東煙台中學張敏之、鄒鑑兩位校長與5名同仁被槍決。為紀念該案六十週年,2009年澎湖山東同鄉會於澎湖舉行追悼會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6] 2010年五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英烈秋祭活動。(攝影/潘小俠)

[1-14-7]國家人權紀念館因組織條例未獲立法院通過,無疾而終。圖為該館籌備處徽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